供應占全球七成!中國石墨限令實施在即,日韓著急
編輯:2023-11-30 09:23:41
日韓急求石墨
“富士石墨工業”是一家總部位于東京的公司,主要業務是將從中國進口的石墨加工后,再將相關產品提供給電池產業鏈下游的制造商。NHK網站報道稱,為應對中國政府有關石墨的出口管制,該公司將11月份從中國進口的石墨量增加到往年的1.5倍,以確保在短期內有足量的庫存?!案皇渴I”表示,未來仍會爭取從中國獲取石墨,但也會根據情況變化考慮從非洲進口。
日本一家民間智庫的首席研究員江藤名保子在接受NHK采訪時分析稱:“從事進口或加工石墨業務的日本企業要考慮使其供應鏈多元化,例如從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span>
《日本經濟新聞》稱,三菱化學集團一直從中國進口石墨,并在香川縣的工廠生產負極材料。負極材料是約占電池成本14%的核心材料,去年中國負極材料產量占全球的96%,全球前10名負極材料企業基本都是中企。如果石墨進口受阻,該公司考慮與在莫桑比克和挪威生產石墨的澳大利亞公司合作,尋求多元化的采購途徑。
日產汽車表示,雖然目前電池供應并沒有受到影響,但已經通過供應商增加石墨庫存,并在考慮從其他地區采購電池關鍵材料。隸屬松下集團的電池業務公司松下新能源正在與加拿大的石墨公司進行共同研究,以實現負極材料的大規模生產。
韓國企業也在加快尋找替代供應。據韓國《先驅經濟》報道,韓國L&F公司正在大邱建設一座新電池負極材料工廠,期望減少對中國電池供應鏈的依賴。
中國供應占據全球七成
?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稱,隨著對電動車的需求快速增長,2022年石墨產量較上一年增長15%。其中,中國占據生產總量的70%,人造石墨的產量也很大。一直以來,中國以較低價格向國外出口石墨。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佐藤登分析稱:“石墨采購成本上升已不可避免,企業如何在承擔成本的同時保持競爭力是焦點?!?/span>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11月2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是全球*大的石墨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他電池原材料也有很大市場優勢。日韓電池企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中日韓三國在全球電池領域“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目前相對穩固。中國在供應鏈方面的優勢,目前其他國家難以追趕。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白井教授的分析稱:“全球貿易和生產供應鏈已經形成。然而,無論是中美競爭還是俄烏沖突,人們都在重新意識到地緣政治的巨大風險?!?/span>
日本政府嘗試通過外交途徑確保重要電池原材料的供給。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3年度的修正預算案中撥款2600億日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用于援助致力于人造石墨國產化的日本公司。日本政府還將加強與擁有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在韓國,POSCO Future M是唯一一家同時生產陰極和陽極材料的公司。目前,POSCO Future M正在浦項建設一座產能為1萬噸的二期人造石墨工廠,預計將于明年下半年竣工。此外,該公司計劃到2025年再增建一座工廠。
很難不受中國產業鏈影響
除石墨外,中國政府已于8月1日加強了對稀有金屬鎵和鍺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理。NHK稱,三菱化學集團表示,面對鎵原料供應問題,公司計劃先以目前的庫存應對,未來將努力尋找其他國家替代供應。
日本企業不僅對中國出口管制范圍內的原材料分散采購,還在通過其他方法應對。關東電化工業正在試驗使用南美等其他地區的化合物解決電池原料需求;住友金屬礦山與電池回收公司開展了從廢舊電池中回收鋰的實驗。
“中國壟斷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韓國企業處于四面楚歌境地,”韓國《亞洲經濟》29日的報道稱,有觀點認為,中國在電池原材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的影響下宣布退出中國的韓國企業幾乎不可能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雖然韓國企業投入了“天文數字級別”的資金進行電池原材料開發項目,但由于中企的價格競爭力,預計將難以保證盈利。
《亞洲經濟》的報道還提到,全球*大鋰生產商美國雅寶公司近日宣布放棄對澳大利亞一家鋰生產商的收購。目前雅寶在全球鋰市場的份額為13%,作為單一公司排名全球第一。然而,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高達63%,中國在電池原材料方面實際上已經處于領先地位。雅寶公司表示:“由于礦產價格下跌,公司已經撤回投資計劃,第一名的位置也可能被中企奪走?!?/span>
韓媒稱,美國希望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奪取全球礦產霸權的意圖很強烈,但現實卻是全世界很難找到沒有受到中國產業鏈影響的礦產國。如果想找一個在礦產地擁有生產網絡,并且價格有競爭力的投資項目,那么*終很有可能是與中國公司合作。有業內人士擔心,如果美歐對中國的貿易壁壘失效,韓國主要電池企業目前對美國和歐洲的大規模投資未來可能打水漂。
【環球時報駐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王天晴 丁玲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黃婉秋】
(來源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937867825757279&wfr=spider&for=pc)
服務熱線:0359-5668082
文章詳情 DETAILS
文章詳情 DETAILS
供應占全球七成!中國石墨限令實施在即,日韓著急
編輯:2023-11-30 09:23:41
日韓急求石墨
“富士石墨工業”是一家總部位于東京的公司,主要業務是將從中國進口的石墨加工后,再將相關產品提供給電池產業鏈下游的制造商。NHK網站報道稱,為應對中國政府有關石墨的出口管制,該公司將11月份從中國進口的石墨量增加到往年的1.5倍,以確保在短期內有足量的庫存?!案皇渴I”表示,未來仍會爭取從中國獲取石墨,但也會根據情況變化考慮從非洲進口。
日本一家民間智庫的首席研究員江藤名保子在接受NHK采訪時分析稱:“從事進口或加工石墨業務的日本企業要考慮使其供應鏈多元化,例如從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
《日本經濟新聞》稱,三菱化學集團一直從中國進口石墨,并在香川縣的工廠生產負極材料。負極材料是約占電池成本14%的核心材料,去年中國負極材料產量占全球的96%,全球前10名負極材料企業基本都是中企。如果石墨進口受阻,該公司考慮與在莫桑比克和挪威生產石墨的澳大利亞公司合作,尋求多元化的采購途徑。
日產汽車表示,雖然目前電池供應并沒有受到影響,但已經通過供應商增加石墨庫存,并在考慮從其他地區采購電池關鍵材料。隸屬松下集團的電池業務公司松下新能源正在與加拿大的石墨公司進行共同研究,以實現負極材料的大規模生產。
韓國企業也在加快尋找替代供應。據韓國《先驅經濟》報道,韓國L&F公司正在大邱建設一座新電池負極材料工廠,期望減少對中國電池供應鏈的依賴。
中國供應占據全球七成
?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稱,隨著對電動車的需求快速增長,2022年石墨產量較上一年增長15%。其中,中國占據生產總量的70%,人造石墨的產量也很大。一直以來,中國以較低價格向國外出口石墨。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佐藤登分析稱:“石墨采購成本上升已不可避免,企業如何在承擔成本的同時保持競爭力是焦點。”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11月2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是全球*大的石墨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他電池原材料也有很大市場優勢。日韓電池企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中日韓三國在全球電池領域“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目前相對穩固。中國在供應鏈方面的優勢,目前其他國家難以追趕。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白井教授的分析稱:“全球貿易和生產供應鏈已經形成。然而,無論是中美競爭還是俄烏沖突,人們都在重新意識到地緣政治的巨大風險。”
日本政府嘗試通過外交途徑確保重要電池原材料的供給。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3年度的修正預算案中撥款2600億日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用于援助致力于人造石墨國產化的日本公司。日本政府還將加強與擁有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在韓國,POSCO Future M是唯一一家同時生產陰極和陽極材料的公司。目前,POSCO Future M正在浦項建設一座產能為1萬噸的二期人造石墨工廠,預計將于明年下半年竣工。此外,該公司計劃到2025年再增建一座工廠。
很難不受中國產業鏈影響
除石墨外,中國政府已于8月1日加強了對稀有金屬鎵和鍺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理。NHK稱,三菱化學集團表示,面對鎵原料供應問題,公司計劃先以目前的庫存應對,未來將努力尋找其他國家替代供應。
日本企業不僅對中國出口管制范圍內的原材料分散采購,還在通過其他方法應對。關東電化工業正在試驗使用南美等其他地區的化合物解決電池原料需求;住友金屬礦山與電池回收公司開展了從廢舊電池中回收鋰的實驗。
“中國壟斷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韓國企業處于四面楚歌境地,”韓國《亞洲經濟》29日的報道稱,有觀點認為,中國在電池原材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的影響下宣布退出中國的韓國企業幾乎不可能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雖然韓國企業投入了“天文數字級別”的資金進行電池原材料開發項目,但由于中企的價格競爭力,預計將難以保證盈利。
《亞洲經濟》的報道還提到,全球*大鋰生產商美國雅寶公司近日宣布放棄對澳大利亞一家鋰生產商的收購。目前雅寶在全球鋰市場的份額為13%,作為單一公司排名全球第一。然而,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高達63%,中國在電池原材料方面實際上已經處于領先地位。雅寶公司表示:“由于礦產價格下跌,公司已經撤回投資計劃,第一名的位置也可能被中企奪走?!?/span>
韓媒稱,美國希望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奪取全球礦產霸權的意圖很強烈,但現實卻是全世界很難找到沒有受到中國產業鏈影響的礦產國。如果想找一個在礦產地擁有生產網絡,并且價格有競爭力的投資項目,那么*終很有可能是與中國公司合作。有業內人士擔心,如果美歐對中國的貿易壁壘失效,韓國主要電池企業目前對美國和歐洲的大規模投資未來可能打水漂。
【環球時報駐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王天晴 丁玲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黃婉秋】
(來源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937867825757279&wfr=spider&for=pc)
版權所有: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晉ICP備2022006699號-1